基于环保多元数据构建知识图谱 识别未纳管企业
引言:环保监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挑战
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,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日益严格。然而,在海量的企业生产活动中,如何高效、准确地识别出那些应产危废但未纳入申报系统(即“未纳管”)的企业,一直是基层监管工作的难点和痛点。
传统的监管方式依赖人工比对多个独立系统的报表,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。我们面临的挑战是:
- 数据多元异构:环评、排污许可、固废申报、用电监测等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,格式各异。
- 信息割裂:单一数据源无法揭示企业的真实产废行为,需要跨系统关联分析。
- 风险隐蔽:部分企业可能存在漏报、瞒报行为,仅凭表面数据难以发现。
为破解这一难题,我们探索将前沿的知识图谱(Knowledge Graph)技术应用于环保监管领域,构建一个融合多源数据的智能分析平台,旨在实现对“未纳管”企业的自动化、精准化识别。
一、项目目标
本项目的核心目标是:
- 数据融合:打通发改委企业清单、环评数据、排污许可证数据、企业固废申报数据等多元异构数据源。
- 关系挖掘:通过建立企业与危废类别之间的深层关联,构建一个全面的“产-排-报”关系网络。
- 智能预警:自动识别出“持有排污许可证/环评批复允许产生某类危废,但在同期固废申报系统中无对应申报记录”的企业,并生成高风险名单。
- 可视化洞察:提供直观的图形化界面,辅助执法人员快速理解企业间的关联模式和风险点。
二、基础数据集
项目的成功始于高质量的数据。我们整合了以下五个关键数据集:
| 数据集 | 关键字段 | 说明 |
|---|---|---|
| HPD (环评) | ent_name, credit_code, industry_type, hazardous_waste_code |
提供企业生产工艺和潜在产废的理论依据。 |
| XKD (排污许可) | ent_name, credit_code, 废物代码 |
权威证明企业被许可产生特定危废的法定文件。 |
| XTD (固废申报) | ent_name, credit_code, 申报危废代码 |
记录企业实际履行申报义务的行为,是判断是否“已报”的直接证据。 |
| YDD (用电数据) | ent_name, credit_code, category |
可作为辅助线索,验证企业生产活动的真实性。 |
| XTYD (发改委企业信息) | ent_name, credit_code, 行业大类, 行业小类 |
提供企业基础信息和行业分类,用于宏观分析。 |
统一标识:所有数据均以“统一社会信用代码”(
credit_code)作为核心关联键,确保实体对齐。
三、技术路线与选型
面对复杂的关联分析需求,我们选择了“知识图谱 + 图数据库”的技术组合。
- **知识图谱 (Knowledge Graph)**:将企业、危废类型视为“节点”,将“应产”、“已报”等业务逻辑视为“边”。这种结构天然适合表达复杂的关系网络,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间的关联。
- **图数据库 (Neo 4 j)**:选用业界领先的 Neo 4 j 作为底层存储和计算引擎。其原生的图存储和强大的 Cypher 查询语言,能高效处理深度遍历和复杂模式匹配,完美契合本项目的需求。
- Python:作为数据清洗、ETL(抽取、转换、加载)和自动化脚本的主要开发语言,利用
pandas进行数据处理,neo4j驱动进行数据库交互。
知识图谱:让数据“活”起来的智能网络
知识图谱(Knowledge Graph)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、概念及其复杂关系进行结构化表示的技术。它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库,更像一个由节点和边构成的智能网络。
- **节点 (Nodes)**:代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,例如“企业”、“危废类型”、“行业”。
- **边 (Edges)**:代表节点之间的关系,例如“应产”、“已报”、“属于”。
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同,知识图谱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。它能轻松地回答“深度”问题,比如:“持有 HW 08 废矿物油排污许可,但过去一年内没有申报记录的企业有哪些?” 这种多跳查询在关系型数据库中非常复杂,但在知识图谱中却能高效完成。
通过构建知识图谱,我们可以将分散的、孤立的数据点连接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,从而揭示隐藏的模式、发现异常,并实现智能化的决策支持。
%%{init: {'theme': 'base', 'themeVariables': {'primaryColor':'#e6f0ff','secondaryColor':'#d5e8d4','tertiaryColor':'#ffe6cc','fontFamily':'Arial','edgeLabelBackground':'#ffffff','borderRadius':'8px'}}}%%
graph TD
A[环评数据] --> D[输入融合]
B[排污许可] --> D
C[固废申报] --> D
E[企业清单] --> D
D --> F[构建知识图谱]
F --> G[智能分析与报告]
classDef data fill:#e6f0ff,stroke:#66b2ff;
classDef process fill:#d5e8d4,stroke:#82b366;
classDef output fill:#ffe6cc,stroke:#d79b00;
class A,B,C,E data
class D,F process
class G output
四、实现方法与核心代码解析
整个流程分为三个阶段:数据准备、图谱构建、风险识别。
1. 数据准备与清洗
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我们编写 Python 脚本,对五个 Excel 文件进行标准化处理,包括字段重命名、空值过滤、重复项去重,并最终生成可用于导入的结构化列表。
1 | |
2. 构建知识图谱三元组
定义图谱的本体(Ontology),并生成三元组。
- 节点 (Node):
(:Enterprise {credit_code, name, industry_major, industry_minor})(:WasteType {code})
- 关系 (Relationship):
(:Enterprise)-[:SHOULD_PRODUCE]->(:WasteType)(来自环评/XKD)(:Enterprise)-[:ACTUALLY_REPORTED]->(:WasteType)(来自 XTD)
3. 批量导入 Neo 4 j
使用 Python 的 neo4j 驱动,通过 UNWIND 批量操作高效地将数据写入图数据库。
1 | |

4. 核心查询:识别“应报未报”企业
这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逻辑。通过一条 Cypher 语句,即可找出所有风险企业。
1 | |
逻辑解释:
MATCH ... SHOULD_PRODUCE: 找到所有被许可或理论上应产生危废的企业-危废对。WHERE NOT ... ACTUALLY_REPORTED: 筛选出这些对中,没有在申报系统中找到对应记录的情况。collect(w.code): 将同一个企业漏报的所有危废代码聚合在一起。
五、效果与成果
经过上述步骤,我们的知识图谱系统成功运行,取得了显著成效:
精准识别高风险企业:系统首次运行,便从 1301 家目标企业中,精准识别出 34 家 “应报未报” 的高风险企业。
量化风险等级:系统不仅列出了企业名单,还精确指出了每家企业“应产未报”的具体危废代码,为后续执法提供了明确的靶向。
构建可视化监管视图:通过 flask+ Neo 4 j Browser 构建前后端分离的可视化界面,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企业、行业、危废类别之间的复杂关联网络,实现了从“表格数据”到“知识网络”的飞跃。
奠定智能化监管基础:该知识图谱可作为长期运行的平台,支持动态更新和持续监控,未来还可融入机器学习模型,实现更高级的风险预测。


结语
本项目成功地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,有效解决了“未纳管”企业识别的难题。它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创新,更是监管模式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预警”转变的生动实践。
通过融合多源数据、构建关系网络、执行智能推理,我们让沉默的数据“开口说话”,为环境监管部门提供了一双“慧眼”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优化数据融合策略(如解决子公司/分厂的实体对齐问题),并探索更复杂的图算法,不断提升监管的智能化水平,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科技力量。
BY
如有帮助,请收藏点赞
微信公众号:环境猫 er
CSDN : 细节处有神明
个人博客:https://maoyu92.github.io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