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围城》:初读不接书中意,再读已是书中人

元数据

[!abstract] 围城

  •  围城|200
  • 书名: 围城
  • 作者: 钱钟书
  • 简介: 钱钟书先生最经典的作品,也是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,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经典,被誉为“新儒林外史”,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横贯常销、畅销小说之首。小说塑造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主的一类知识分子群像,记叙了他们所面临的教育、婚姻和事业困境。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,但这部小说揭示的人群的弱点,在今天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《中国现代小说史》中认为,“《围城》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”,称之为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、最细腻的小说,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。”
  • 出版时间: 2017-07-01 00:00:00
  • ISBN: 9787020127894
  • 分类: 文学-经典作品
  • 出版社: 人民文学出版社
  • PC 地址:https://weread.qq.com/web/reader/54c32520715e229954c8b8a

引言

初读钱钟书先生的《围城》时,还是在中学,只记得方鸿渐不是个好人,还有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:“城外的人想冲进去,城里的人想逃出来。”今年突然想起书中有人使用了卡片笔记法记录资料,加上最近书荒,就找来看看。
一看就入迷了,《围城》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,从书中看出作者阅历之丰富,洞察人心,他描述的人和事仿佛就在眼前,其实书中远不止围城这一处比喻,还有很多特别的比喻,让人拍案叫绝。

情节概述与阶段分析

《围城》的故事结构清晰,可分为五个阶段,每一阶段都展现了方鸿渐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与困境。

留学归来:假文凭与初恋的幻灭

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期间并未认真学习,而是辗转于多所大学之间。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,他在毕业前购买了一个虚构的“克莱登大学”的博士学位证书,并随其他留学生一同回国,在船上遇到以前的同学苏文纨,回到上海后,方鸿渐在未婚妻周淑英的父亲开设的银行工作,但由于种种原因,他与苏文纨的感情也未能持续,最终与唐晓芙相恋,但这段感情也因误会而结束。

上海工作:职场困境与感情波折

回到上海,方鸿渐在未婚妻周淑英父亲开设的银行工作,但因性格软弱和不谙世事,很快与上司发生冲突,丢了工作。此阶段,他尝试与苏文纨续情,却因误会无果,随后与唐晓芙相恋,但这段感情也因沟通问题而破裂。钱钟书通过这些情节,讽刺了职场的人际复杂性和恋爱中的沟通障碍。

前往三闾大学:旅途中的性格揭示

因职业发展受阻,方鸿渐接受赵辛楣建议,前往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。旅途中,他与赵辛楣、李梅亭、顾尔谦和孙柔嘉同行,钱钟书利用这段旅程深入刻画人物性格,一路上嬉笑怒骂,非常有趣,这段旅程不仅是物理上的移动,更是心理上的探索,揭示了人物在压力下的真实面貌。

三闾大学任教:学术与人际的挣扎

抵达三闾大学后,方鸿渐因无正式学位,地位低下,卷入学术权力斗争。他与孙柔嘉的关系逐渐升温,最终订婚并离开学校。大学环境充斥伪知识分子,钱钟书通过对教授间的虚伪和争斗的描写,讽刺了学术界的浮夸与空洞。

婚后生活:围城的现实与破裂

婚后,方鸿渐与孙柔嘉回到上海,婚姻生活却不如预期。两人性格差异和家庭背景导致频繁争吵,方鸿渐工作不顺,最终失业,婚姻也日益恶化,直至分道扬镳。这一阶段,钱钟书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,展现了婚姻的现实残酷,呼应了“围城”隐喻:城内人想逃,城外人想入。

文学技巧:比喻与讽刺的艺术

钱钟书以其精湛的文笔,将比喻和讽刺融入小说,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。

比喻的运用

  • 核心比喻:“围城”:婚姻如围城,城外人渴望进入,城内人却想逃出,这一隐喻贯穿全书,深刻反映人类对婚姻的矛盾心理。
  • 人物比喻:如鲍小姐被戏称为“局部的真理”,因其外露而非完全赤裸,幽默中透露出对人物性格的批判。
  • 自然意象:如夜空“如浸油的纸,变得半透明”,象征方鸿渐生活中的模糊与过渡。

讽刺的辛辣

  • 假文凭的讽刺:方鸿渐买假文凭,批判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教育的盲目崇拜和学术不端的普遍现象。
  • 伪知识分子的嘲弄:三闾大学中,教授间的虚伪与争斗,揭露了学术界的浮夸与空洞。

《围城》人物关系

原文划线

红海早过了,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,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,侵占去大部分的夜。夜仿佛纸浸了油,变成半透明体;它给太阳拥抱住了,分不出身来,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,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。

他们上了船,天就微雨。时而一点两点,像不是头顶这方天下的,到定睛细看,又没有了。一会儿,雨点密起来,可是还不像下雨,只仿佛许多小水珠在半空里顽皮,滚着跳着,顽皮得够了,然后趁势落地…这雨愈下愈老成,水点贯串作丝,河面上像出了痘,无数麻瘢似的水涡,随生随灭,息息不停,到雨线更密,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。

鸿渐走出门,神经麻木,不感觉冷,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。头脑里,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。他信脚走着,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。

左颊忽然星星作痛,他一摸湿腻腻的,以为是血,吓得心倒定了,腿里发软。走到灯下,瞧手指上没有痕迹,才知道流了眼泪。

感悟

刚开始阅读《围城》时,我被钱钟书对书中人物的精彩描写和辛辣讽刺深深吸引,沉浸其中。最好玩的部分就是前往三闾大学的故事了,那一段不仅充满了幽默与趣味,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展现了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。尤其是赵辛楣,他三观端正、能力出众,在感情上也从不拖泥带水,让人由衷地欣赏和钦佩。

然而,随着故事的发展,特别是到了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前后的情节,心情逐渐变得复杂起来。这段内容越看越觉得气愤又好笑,甚至有些感同身受。方鸿渐在婚姻中的种种无奈与困惑,仿佛一面镜子,映照出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处不在的烦恼。读到这里,我不禁代入了方鸿渐那种既不甘心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心理状态,甚至产生了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远方的苟且”的感慨。

钱钟书对方鸿渐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令人叹服。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,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世界。读完这本书后,我久久不能平静,内心深处依然回荡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。幸好,后记中杨绛详细讲述了写作过程,并分享了她与钱钟书之间温馨而有趣的生活点滴,这才让我慢慢恢复过来。

人生正如钱钟书笔下的世界,像一场草台班子上演的大戏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。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,赋予了生活无限的可能性和意义。《围城》不仅仅是一部小说,它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启示。读完这本书,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好好生活,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,保持坚定和乐观的心态。

感谢钱钟书创作了这样一部杰作,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面貌,更教会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,如何以更加豁达和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。

BY

如有帮助,请收藏点赞
微信公众号:环境猫er
CSDN : 细节处有神明
个人博客:https://maoyu92.github.io/


《围城》:初读不接书中意,再读已是书中人
https://maoyu92.github.io/2025/03/05/05 读书笔记/《围城》:初读不接书中意,再读已是书中人/
作者
陈文茂
发布于
2025年3月5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