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片笔记写作法 精读笔记 02
元数据
[!abstract] 卡片笔记写作法: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
- 书名: 卡片笔记写作法: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
- 作者: 申克·阿伦斯
- 简介: 卢曼的“盒中笔记”通常很简短,因为这些只是他庞大繁杂研究中的索引,等需要时,他会借由这些线头进行延伸思考,然后不断链接知识要点,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。你也可以试试。
- 出版时间 2021-06-01 00:00:00
- ISBN: 9787115564672
- 分类: 文学-语言文字
- 出版社: 人民邮电出版社
- PC 地址: https://weread.qq.com/web/reader/3d8326d072552e803d87c41
继续这本书后面的部分。
关于写作,你需要具备的能力
构建一个不被干扰、专心思考的笔记系统。
工具箱
- 书写工具纸、笔。
- 文献管理工具
- 卡片系统
- 编辑工具
目前用的是 obsidian、zotero,其中 obsidian 用的更频繁就是我的卡片盒。
关于写作,你需要的注意的几个问题
不要让卡片笔记盒,沦为思想的坟场,不要只有囤积癖,没有整理的习惯。
我自己深有体会,之前用印象笔记 -剪藏插件的时候,会收集很多笔记,然后再也没看过。
笔记系统逐渐臃肿,完全不能发挥作用。
三类笔记的区别
1.闪念笔记 (Fleeting Notes):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,可以用任何方式来写,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。
2.永久笔记 (Permanent Notes):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,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。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,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,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。
3.项目笔记 (Project Notes):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,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,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。只有将这三类笔记分开保存,才有可能实现卡片盒笔记的群聚效应,而对这些类别的混淆也是人们写作或发表作品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项目笔记相关内容:与项目有关的文献、大纲、草稿片段、备忘录、待办事项
当你结束一天的工作,你的桌面除了纸和笔,没有留下任何东西,说明你已经区分好了三种笔记类型。
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
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
没有私密知识,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,就等于没有想法,无法重现的论据就算不上论据。
只有成果公布出来,供人阅读,才有意义。专注于写作,同时也要学习与交流。
简洁是最重要的
这里指的是卡片盒笔记系统相较于传统笔记的组织方式更简洁。区分好三类笔记,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,最后形成群聚效应。
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
日常收集整理感兴趣的素材,形成素材库。写作是非线性的,不是自上而下的,功夫在诗外。
让工作推动你前进
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。让工作成为一个良性循环,热爱你从事的工作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不断的形成正反馈。这一点与最近看的==《重来》(贾森、戴维)卸负篇==-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有联系,我们基本很少从失败中汲取经验,只有成功才能让我们成长。良性的正反馈,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。这里的工作应该是广义的,做你喜欢的事,做好。
除了具备成长的心态外,需要周期性的给自己反馈,而不是间隔很长时间的反馈,太长时间难以坚持,短期的反馈更容易让人接受,更能加强理解和改进。
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
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
不要一心多用
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,比如区分写作与校对,两者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,校对应作为批评家,从逻辑、规范等等方面去思考文章的合理性。在不同的环节需要的关注度和耗费的精力不同。
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有体会,我以前很难做好审稿这个角色,不光是对自己写的,还是同事写的,审查的时候总是很为难,不愿意做,也没有花更多的心思,当然做不好。
推而广之,精读与速读,概括与修改提纲都是需要区别对待的工作,都应该有自己的方法论,不应该因为相似就不去总结。
艺术和科学都需要“集中的注意力”与“漂浮的注意力”,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也都具备切换不同注意力的能力。杰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在‘对特定概念的超常专注程度’和‘对想法的有趣探索’之间交替进行。这表明,要想成功解决问题,可能需要根据任务和需求灵活地选择应对策略。”
有时候我们需要天马行空,而有时候我们要细微严谨,对待不同任务要切换不同的应对策略。不要把自己局限死,以为自己不擅长,而懒得去做。
做专家,不作计划制定者
人只有不断的实践,才能积累经验。
德雷福斯的技能获取理论:人类在特定领域习得技能时,从低技能阶段到高技能阶段的认知转变过程,并将这个过程拆分为五个阶段:新手(Novice)、高级新手(Advanced Beginner)、胜任者(Competent)、精通者(Proficient)和专家(Expert)。
做详细计划是没有用的,如写什么,什么时候写,怎么写。只有在具体时间中才能形成洞见。
同样,==《重来》(贾森、戴维)卸负篇==-计划即瞎猜,也提到类似的观点,作者对长期计划是呲之以鼻的,建议最多只做周计划,长期计划只是猜想,写的越细致,越是浪费时间。
写下来为大脑减负
蔡格尼克效应,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,直到它们被完成。
GTD 的思想,也是把待办事项列出,好腾出精力,一件一件应对。
有了想法,或者遇到素材,立马作为笔记记录下来,随后再处理。
减少做决定
一般情况下,或一个心理学猜想:我们的大脑存在以下局限性:
- 一次只能专注的做一件事。
- 一次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(我感觉我都记不住 7 件)。
- 驱动力及意志力有限,再次回复需要时间和休息(类似能量槽)。
为了节约有限的意志力资源,我们需要减少做决定,比如少在工具、形式上纠结,专注于记笔记本身。重点放在文章中什么更重要、什么不重要,判断笔记之间的联系,设计文本的结构等难点上。
推而广之,对于日常也是,减少对非核心问题的纠结与内耗。
休息不仅有助于恢复精力,也对学习至关重要,休息可以让大脑处理信息并将其移入长期记忆,从而可以接受新信息。散散步,甚至打个盹儿,都有助于学习和思考。
阅读和理解
阅读和理解“我建议你在阅读时手里拿支笔,在小本子上记下你觉得常见的或可能有用的简短提示,因为这将是把这种痕迹印在你的记忆中的最好方法。”——本杰明·富兰克林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不记录和整理,任何想法都很快会消失,难以找寻和回溯。
阅读时要有笔
如何阅读文献,摘录文件内容时,表明出处,并用自己的语句阐述上下文。
根据文献的复杂程度,笔记也要有区分,简单的内容只需要用关键词备注即可,复杂的需要结合上下文尽可能记录清楚。这是一个锻炼自己提炼信息能力的机会。
文献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变成永久笔记。
目前的工作流是通过 zotero 、微信读书结合 obsidian,作为论文、书籍的文献笔记记录方式。
在文献上标注、划线等先做文献笔记,然后整理为永久笔记。
文献笔记形式不重要,适合自己的即可,文献笔记应该简短、流畅,形式不应太复杂,而分散注意力。
重点在文献笔记转换为永久笔记的过程。
如果你说不清楚,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。——John Searle
保持开放的心态
确认偏差: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寻找、解释、记忆和重视与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相一致的信息,而忽略或轻视与之相矛盾的信息。这种偏差会导致人们在决策和评估信息时,无意识地保持自己的先入之见,从而影响客观判断。
确实我们很容易掉入这种认知错误中去,总带着一个预设的答案去寻找答案,固执己见、刚愎自用,都是这样的形成的。
保持开放的心态,是分析和学习的重要基调,广泛的收集意见(相关的或者矛盾的),审慎的考虑,避免掉入确认偏差,也不要沉浸信息茧房,多与他人讨论学习,认真倾听。
知难行易,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很重要了。
推动项目进展的步骤
- 确认是否已分解任务,专注于理解阅读的文本或者课程讲解
- 为阅读理解的内容做好笔记
- 找到笔记的关联,并建立联系
我们对将要添加笔记盒的内容无法提前预知,只需要添加相关联的内容,并把他们串联起来就好。
培养抓住重点的能力
那些拥有大量思考工具并知道如何应用的人是拥有“普世智慧”的人。——查理芒格
“阅读学术文章的困难似乎在于短期记忆对我们没有帮助,我们需要长期记忆来提供参考资料,帮助我们区分什么事情重要、什么事情不重要,哪些信息是新的、哪些信息是重复的。但是除非死记硬背,不然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。换句话说,我们必须在阅读方面有非常好的选择能力,并能够提取广泛且有联系的参考资料,必须能够跟踪反复出现的问题。只是,如果没有指导,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?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,而是做笔记,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。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,能够自动地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、模式和类别中来,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,注意到这些以后,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。有效的办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谨记以下问题: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,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,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?比如有人提到了‘人权’,他要对比的是什么?是‘没有人权’?还是‘义务’?是一种文化的对比?还是与历史上的那些没有人权概念却依然能和平相处的人们对比?对于这个问题,往往难以从文本中找到直接或明确的答案,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理解。”——卢曼
写作的目标:言简意赅、表达清晰、切中要害。辨别模式、质疑所用框架,并发现不同作品间差异的能力,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审视文本或谈话背后观点的先决条件。能够对问题、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,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,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,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。
只有刻意练习才能达到,快速抓住重点的能力,只有一篇篇笔记被记录,并进行总结和练习,才能逐渐形成这种能力。
在阅读中学习
只有去做才能学。——泰利·道尔
自己制作大纲,思维导图,不要过分依赖别人总结好的内容,因为这部分工作正是学习的过程。
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难度,如增加测试,情景练习,讲解输出等,反而有助于学习,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。提取强度比存储强度更有重要,以用促学,以教促学,与费曼学习法相通。
回顾毕业后的学习,很多时候真的是假学习,没有记录,没有练习,没有实践,纯粹浪费时间,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无效的。
记卡片笔记/养成习惯
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
卢曼的卡片盒里大约有 9 万条笔记,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,但这仅仅意味着,从他开始使用卡片盒进行工作的那天起,直到他去世,每天也只要写 6 条笔记。
养成记笔记的习惯,养成思考的习惯,相信时间的力量。
我计划在 CSDN 、公众号上发表永久笔记,每周 5 篇左右,至少2 篇有深度的文章,3 篇分享工作经验和工具推荐。
在大脑之外思考
没有作品是完全复制脑海中的想法形成的,需要转化,从一个语境到另外一个语境,从一种形式到另外一种形式。
将想法写下来,再思考的意义在于,只有在书面形式下,我们才能以一定的距离从字面意思上看待一个论点。我们需要这种距离来思考一个论点,否则,论点本身就会占据我们审视论点所需要的心理资源。
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审视想法的过程,有时候有一个想法觉得很好,很兴奋,但当我们实际整理的时候,却发现有很多不成熟的,矛盾的地方,写下来不仅是固定我们飘忽的想法,是让我们在大脑之外思考,更加平和的面对自己的想法,更关心执行。
大脑是“一台能跳跃式得出结论的机器”——丹尼尔·卡尼曼
发展想法
松散的记录,提纲挈领的总结,根据笔记内容设定主题,以笔记为参考网格,不断联系、丰富和完善。
笔记的集合会从复杂逐渐变成有秩序的。
谨慎的设置关键词和分类,定期回顾,建立索引,建立文件之间的链接。
比较、纠正和区分笔记。审视旧笔记本,有助于我们发展新的想法,纠正曾经错误的想法,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和进步,以前的笔记很多时候错漏的,需要纠正并建立新的想法。
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
分享你的洞见
放弃头脑风暴,从笔记中寻找灵感,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,在完稿后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,并分享你的洞见。